close

  ①文體篇
  011年深圳大運會,世界藉由兩塊璀璨的“水晶石”認識了中國南方邊陲的一個魅力城區——龍崗。兩年來,迷笛、熱波、四國女排精英賽、國際女子網球深圳公開賽等一系列高端文體盛會相繼在龍崗舉辦,使得原來在文體領域默不作聲的龍崗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然而記者採訪中發現,由於基礎差、底子薄、財力緊、歷史欠賬多,龍崗在文體工作方面與原特區內地區的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在基層文體設施的均衡性和覆蓋率、人均文體設施面積、公共文體事業的扶持性資金投入等方面,龍崗市民的滿意度明顯偏低。
  一方面大型文體盛事日漸活躍,一方面市民卻抱怨頗多,這種強烈的反差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的龍崗正在逐漸摸索出一條後發地區補短板、促趕超、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模式——“龍崗模式”。
  撰文:杜艷
  配圖:周游
  □文化自覺 從建立公共文化體系抓起
  龍崗屬於深圳的後發城區,但伴隨著近年來的快速城市化進程,龍崗也已經進入了文化自覺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龍崗的城市文化該如何塑造,考驗著政府的智慧。
  對此,龍崗區相關負責人認為,必須將文化建設與民生建設結合起來。“只有為民而建的文化才能讓這個城市的市民擁有凝聚力;只有將文化建設成果轉化成民生福利,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才能讓市民對這個城市產生認同感,使城市擁有向心力。”
  為此,龍崗大膽創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文體硬件建設方面,龍崗充分挖掘有限的財政資源,將精力下沉,每年投入1000萬元專項資金同時整合市、區體彩公益金近1000萬元,以“三小”(小塊土地、小額資金、小型場地)文體設施項目為“主戰場”,著力建設群眾身邊的社區小型文體項目。據瞭解,今年新建“三小”70處,其中小球場21處,健身路徑40多處。在文體軟件服務方面,率先在全市推出文化館公益培訓“倍增計劃”,通過“彈性工作時間”、“區館街用”,使公益培訓班由2011年的30多個增加到今年的200多個,辦班數量和人數實現兩年翻三番。
  同時,龍崗還推出創新型“文化惠民工程”:實施區文化中心與深圳音樂廳、深圳大劇院的戰略合作,並引進“藝術大觀”演出5場次,著手設立市著名品牌“美麗星期天”龍崗分會場;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四下基層”(送演出、培訓、展覽、講座)的“按需配送”新模式,啟動“你點我送”文化進社區活動,今年為社區提供各類文化服務5000課時;打造“廟會”式的社區文化藝術節,今年7月—9月舉辦兩年一屆的區第五屆社區文化藝術節,開展10大專題活動。
  “我們要堅持重改革創新、文化惠民的‘總體路徑’,重點不是拼硬件,而是開展群眾身邊的、群眾喜歡的文體活動,建成公共文化和全民健身兩大服務體系。”龍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文化自強 成建制引進一些成熟品牌
  自創讀書品牌《品書空間》、“龍崗大講堂”、“與大師同行”、朗平參與的四國女排精英賽、洲際杯國際男籃、四國國家隊男籃賽等國際化體育賽事以及迷笛音、熱波、草莓三大音樂節……這幾年在龍崗區相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龍崗已經形成一批頗具影響力的文體品牌活動。
  在這些品牌活動背後,龍崗在大運中心社會化運營方面的創新不得不提。一直以來,大型體育場館的管理與運營都是一個世界難題,規模大、功能全、科技含量高的體育場館,往往在比賽一結束,就會因其維護費用巨大,利用率低下讓很多城市背上沉重負擔。因此,如何“盤活”大運中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成為了擺在龍崗區區委區政府相關領導案頭上的一件大事。
  經過苦心思索,反覆調研,最終龍崗探索出一條請社會企業作為“總運營商捆綁專業運營團隊”的新運營模式,這為破解大型場館賽後運營這一“世界性難題”開闢了新路。
  去年12月,龍崗區通過公開遴選,最終選聘佳兆業集團以市場化、社會化方式運營大運中心“一場兩館”,政府將每年投入5000萬元補貼,以確保大運中心每年開展各類有檔次的公益、準公益和商業性活動72場,扶引昔日深圳大運會主體育場轉舵成為深圳東部的演藝中心和公共文化服務亮點工程。
  這一舉動,讓沉寂了一年多後的大運中心迎來了“第二春”——國際女網、四國女排精英賽、四國國家隊男籃賽等國際化體育賽事以及迷笛、熱波、草莓音樂節等知名演藝活動,輪番在龍崗精彩上演。
  一項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龍崗已開展演藝、賽事、展覽及公益性活動30餘場,惠民40多萬人次。其中,深圳迷笛音樂節3天近10萬觀眾,常務副市長呂銳鋒贊為“深圳歷史上空前”。中國國際女排精英賽,50元公益票和惠民團購票即可觀看國際A級賽事,決賽場觀眾“爆棚”達16000人,創我國女排觀眾的“歷史之最”。
  “高端文體活動舉辦增多,使龍崗在市民中的‘心理交通距離’逐步淡化,龍崗已初步成為深圳的賽事演藝中心之一。可以說龍崗人越來越自信了。”龍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的龍崗人正漸漸擺脫“鄉下”心態,這個城區自信正悄然提升。
  □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體育新城區
  “龍崗的文體建設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距‘兩區一都’新的建設目標和‘雙高雙創’的產業發展策略的高要求還差很遠,基層陣地建設還嚴重不足,‘半小時文體服務圈’遠未形成,文體發展總體水平不高,亮點品牌不多。未來龍崗必須創新思路,以快打慢,變短板為強勢,實現跨越式趕超。”在最近一次給龍崗區主要領導的彙報中,張耀如此表述。
  彙報分析,龍崗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潛力:一是場館全市領先,二是生態資源豐富,三是客家古民居、非遺為主的文化資源深厚,四是預留文體用地較具規模。但如何用好這些優勢,補足我們短板,是眼前的當務之急。
  據瞭解,目前龍崗已經制定了文體城區建設一年、三年、五年及以後分步發展規劃,“十二五”期間龍崗將會圍繞四個重點,打好“四張牌”,以實現文體旅游事業的跨越趕超。
  首先,創新建設思路,打好“融資牌”,在“十二五”期間初步緩解基層陣地滯後的短板。據瞭解,建設文體城區,最大的挑戰就是政府財力有限,如何用3年時間新增34萬平方米文體設施面積,使人均文體設施面積從現在的0.78平方米增加到0.89平方米,一度讓相關部門領導絞盡腦汁。今年,龍崗區文體旅游局決定以社會融資為主,動工一批標誌性、區域性的特色文體綜合體或體育公園。目前經過與運營商長期談判,這一嘗試有望“破題”。
  其次,堅持傾斜基層,打好“惠民牌”,加快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在“十二五”初步形成“半小時文化圈”。抓實“三邊”工作,落實文體惠民:用好群眾身邊的設施,健全群眾身邊的服務組織,開展群眾身邊的文體活動。
  再次,註重差異化發展,打好“特色高端牌”,加快高端賽事、演藝活動的引進和本土品牌培育。在“十二五”基本建成全市賽事演藝中心和深圳東部的“文體高地”。一是引進一批高端品牌,如男女網球、NBA(正洽談)、迷笛音樂節等高端活動以提升龍崗的影響力;二是培育一批本土品牌,如國際啤酒節、客家民俗風情節、國際歌舞藝術節、綠騎200等,以形成龍崗的文化特色;三是打造一批標誌性場館,如大運中心、文化中心、文化館(全市公益活動人氣最旺場館)、圖書館等一批標誌性場館。
  最後,善於以快打慢,打好“客家文化牌”,加快建設珠三角“客家之都”,在“十二五”基本確立龍崗區在全市文化中的地位。
  談到這些工作的開展難度,張耀長長吁了一口氣:“壓力很大,有時會想破腦袋,除了大體規劃外,很多具體推進的細節還要繼續琢磨,但我相信,隨著這些想法慢慢變為現實,龍崗一定會成為全市的賽事演藝中心和深圳東部的‘文體高地’。”  (原標題:深圳東部“文體高地”正在崛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mzdnubqny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